心肺复苏定义:CPR是指在心跳呼吸骤停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系列急救措施,CPR的目的是使心脏、肺脏恢复正常功能,使生命得以维持。
儿童心跳呼吸骤停的病因:1、疾病导致 :呼吸系统疾病急速进展,尤其是新生儿(儿童心跳骤停主要原因--进行性呼吸衰竭或休克,又称窒息性心跳停止)。2、心血管系统疾病:大量失血、严重心律失常、心肌炎、心力衰竭等。(成人最常见)。3、神经系统疾病:某些诊疗操作 任何形式的呼吸支持(如呼吸机)的撤离、气道吸引、镇静剂、鼻胃管放置、气管插管等。另:高危儿喂养时吞咽-呼吸的不协调也可引起。4、意外伤害
儿童心跳呼吸骤停的诊断:突然昏迷,部分有一过性抽搐、呼吸停止、面色灰暗或发绀、瞳孔散大和对光反射消失、大动脉(颈、股、肱动脉)搏动消失、听诊心音消失;心电图检查可见等电位线、电机械分离或心室颤动等。
心跳呼吸骤停的诊断:患儿突然昏迷及大血管搏动消失即可诊断,但触诊不确定有否大血管搏动亦可拟诊(10s),而不必反复触摸脉搏或听心音,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,黄金4分钟,对人工通气或用氧有反应,或需要高级生命支持的时间<5分钟,复苏成功后神经系统正常的可能性大。
心肺复苏基本步骤:婴儿和儿童CPR程序:C-A-B,新生儿CPR
程序:A-B-C
A—开放气道(Airway)
B—建立呼吸(Breathing/ Ventilations)
C—胸外按压(Chest compressions/ Circulation)
儿童生存链,基本生命支持,防止心跳呼吸骤停,尽早进行心肺复苏,受过训练的医务或非医务人员,迅速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。
高级生命支持呼吸,胸外心脏按压,辅助药物使用,输液、电除颤、监护、必要的记录。综合的心脏骤停后治疗,C—胸外按压(Chest compressions/ Circulation)
新生儿和小婴儿:按压深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三分之一(婴儿大约为4cm、儿童大约为5cm,按压频率至少为100 次/分,每一次按压后让胸廓充分回弹以保障心脏血流的充盈,C—胸外按压(Chest compressions/ Circulation)压深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/3(婴儿大约为4cm、儿童大约为5cm),按压频率至少为100 次/分,每次按压后让胸廓充分回弹以保障心脏血流的充盈。
A—开放气道(Airway)1、仰头抬颏法:用一只手的小鱼际(手掌外侧缘)部位置于患儿前额,另一只手的食指、中指置于下颏将下颌骨上提,使下颌角与耳垂的连线和地面垂直;注意手指不要压颏下软组织,以免阻塞气道。2、托颌法:将双手放置在患儿头部两侧,握住下颌角向上托下颌,使头部后仰程度为下颌角与耳垂连线和地面成 60°(儿童)或 30°(婴儿)。
B—建立呼吸(Breathing/ Ventilations):1、口对口人工呼吸:适合于现场急救。但吸入氧浓度较低(<18%),操作时间时长术者极易疲劳, 有潜在感染疾病的可能。2、球囊-面罩通气:递送的氧浓度为30%~80%。配有贮氧装置的气囊可以提供60%~95%高浓度氧气 。
B—建立呼吸(Breathing/ Ventilations)
高级气道:
1、口咽气道(Oropharyngeal Airways)
2、鼻咽气道(Nasopharyngeal Airways)
3、喉面罩通气道(Laryngeal Mask Airway, LMA)
食道-气管联合导气管(Esophageal-Tracheal Combitube, ETC)
气管插管:包括无囊气管导管(Uncuffed Endotracheal Tube, UETT),有囊气管导管(Cuffed Endotracheal Tube,CETT)
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协调 :
1、单人复苏时,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比为30:2;即胸外按压30次后,给予2次有效人工呼吸。
2、双人复苏时,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比为15:2;即胸外按压15次后,给予2次有效人工呼吸。若高级气道建立后,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不再进行协调;胸外按压以不少于100次/min的频率不间断地进行;呼吸频率为8~10次/min(即每6~8s给予1次呼吸);注意避免过度通气。
总结:现场抢救必须争分夺秒,婴儿和儿童CPR程序:C-A-B
新生儿CPR程序:A-B-C,儿童生存链。
工作人员在认真听课
医师在认真讲课